« 变压器卵石高下优劣只谈变压器鹅卵石的流派 »

变压器鹅卵石的保养和赏玩

石道中人,除了特别喜欢石头之外,还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欣赏和把玩。由于各地石种的千差万别,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地方约定俗成的赏玩习惯。当我们认真讨论这个话题时,就不难发现:他其实是一相当复杂而又隐晦的问题。


奇石赏玩方面,我们应该老老实实承认,下江的太湖石,灵璧石和雨花石都有很多成功经验。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,悠久的赏玩习惯和众多文人雅士的推崇,从而形成一整套的赏玩、保养的良好传统,很值得各地石友借鉴。


可称奇石者,无论是质色还是形纹,必有打动人的一面。无论是大方供石,还是小型玩石,都因其天然形成的奇异属性,得到玩家的赏识。这些石头或采集或购买,只要归人拥有,就会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牵动着人们的情感和关爱。白居易在《太湖石记》中有"待之如宾友,视之如贤哲,重之如宝玉,爱之如儿孙"的说法,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奇石情有独衷的特殊感受。苏轼在《登蓬来阁下》一诗中有"我持此石归,袖中有东海"之佳句。可见,历史上一些有影响的文人雅士,他们对奇石的偏爱已达到致深的地步。真可谓"几案供宇宙,囊中揣地天"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南京浩天鹅卵石厂的联系方式:
联系人:徐厂长
手机:13952053975
Q Q:401256908
信箱:njels@163.com (南京鹅卵石的汉语拼音开头字母,无空格)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雨花石村
传真:025-57607108
如果您想要现场参观雨花石生产加工流程以及考察工厂实力,请您提前与我们联系预约,以便安排接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南京浩天鹅卵石厂提供各种型号的变压器卵石变压器鹅卵石 。
供石、在整个奇石领域始终占居主导地位,其尺寸约在十公分以上。十公分到二十公分左右的石头,不少人都以博古架形式组成一组,五枚、七枚、九枚比较合适。多则嫌繁,少则嫌寡。其内容和形式应协调统一,大小不能相差太远。人物、动物、文字、花卉、景物、山水及其它内容一致者为上。不提倡各式各样同置一架,如果内容太多,会给人一种零乱无章,缺少品味的感觉。所谓"博古"架,应该是制作精良又古朴典雅,尽量突出古色古香的韵味。当然,也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喜好另作选择,但整体上一定要给人一种古典风格。这种赏玩最能突出形石,纹石和彩石的个性特色。在展览活动中极具竞争前景,居家赏玩中也颇有人文风格。


还应该强调:博古架每组石头中应有一"主石",藏家无论藏品多丰,毕竟不可能每件都是精品和绝品。即使每件都是精品,在反复的赏玩比较中也必然有最佳与一般之别。我们可以形象的拿汉字书法鉴,汉字书法中每字必有一主笔,书写的成败,关键也看这一主笔。我们赏石,同样是以烘托主题为根本目的。这样做的意义是先抓住观者的第一映像,观者就会顺着主题去细细欣赏每一块石头。能够让人过目不忘,刻记铭心,说明你就成功了。只有先悦之于己,才能后愉之于人,自己不满意就反复筛选补充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又似写文章,只有反复修改推敲,才能完美达臻。


二十公分到四十公分之间的石头均不提倡上博古架,即使做成特殊的博古架,也只能给人肥挤臃肿,毫无精美之趣。如能配座协调,故事内容一致,二、三、四、五成组,当然回味无穷。


四十公分以上,绝大多数是独立成趣,象这么大的石头成组已经很难。当然,如果成组更好,那是可望不可急的事。在居家赏玩中,大小兼顾,颜色措落,色纹并举者为最佳,不可只凭自己的单一爱好而定向收藏。收藏的面越广,了解石头的知识就逾多,对提高自身的赏石能力是很有积极意义的。当然,天下的好东西多得很,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,但我们应该了解的更多,这并不矛盾。


这里特别强调一下:不可在石头上人为的添枝加叶,置人布景,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,会给人一种"媚俗"的负面影响。


在强调整体效果时,若能在石头上方的墙壁挂以书画作品,根雕工艺,扇面剪纸,竹编刺绣等艺术作品,能更好的调节整个斋室的文化氛围,更能显示藏家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内涵。至于有些人用油画,水彩画以及西方文化的东西来衬托中国的赏石文化,笔者以为欠妥?它会让人感到十分别扭。就象人们身着西装领带,肩上却挑担粪桶,足下却光着泥腿一样别扭。


还有、切不可在石头背后以书画衬托或置以大红大绿的背景,这样会喧宾夺主,本末倒置,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人感到俗不可奈,倒味三分。


摆 赏


我们所说的摆赏,主要是指那些十公以下的彩卵石,玛瑙,雨花石之类,这方面南京的朋友很有招术。南京的石友在雨花石赏玩中,以黑、白两种颜色的陶瓷碗盛水置之。将浅透色雨花石以黑底衬托,既对比强烈,又可映衬出透石内部的纹理结构,很有立体感。深色石头则以白碗衬托,可营造出奇特的艺术效果。陶瓷在最初的外语中是中国的含意,可见,奇石与陶瓷构成绝配,更体现了中华赏石文化的无穷魅力。我们不可低估了陶瓷在赏石文化中的艺术地位。这种玩法既可独立成趣,也可成组汇丰,多不嫌臃,少不觉寡。甚至有不少专题的展示吸引着广大奇石爱好者和社会的所有成员。


为什么一定要盛水:水的作用不仅克服了反光,拉平了画面,更重要的是它神奇而又准确的显示了石头的纹理和色彩。大家应该明白:无论雨花石还是玛瑙和卵石,在干搁的情况下,表面皱褶刺目,颜色干燥无润。越是质好个大,皱褶、指甲形纹印越深重,所以在石界接受并充许玛瑙的打磨,这是由于它特殊的物质结构所致。很多石友不了解这一点,常常与其它石头相提并论也是可以理解的,但不能因为自己不了解就可以违背客观规律去枉加评说。我们只有全方位的了解石头的特性,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,才能得出中肯的结论。否则,就只能是脱离实际的空泛。


荆楚玛瑙中的小石也跟南京雨花石同一种方法赏玩,有些十公分以上的石头甚至用上汤碗和特制的容器赏玩。荆楚玛瑙的玩家,一般都有大大小小各类容器和塑料盆。这种方法不仅只供赏玩,同时还保护了玛瑙的湿润、预防干裂。

固 赏


固赏是一种新时代的产物:它是将石头浇铸在玻璃或水晶的各种型态的固体中。它有很多优点:人们不仅可以全方位的观赏到奇石,而且省掉了干枯,护肤,脱水等不必要的担心,也无须考虑配座,选碗等繁琐的工作流程,似有一劳永逸之效果。


缺点:不适合大个石头,而且造价昂贵,不能被一般玩家采纳。目前所见不是很普遍,并且多为商品或纪念品。


搓 赏


手玩不仅只是小型手玩石,很多大石头也是靠手的搓摸才能完成。石头以老为佳,什么样才可称老?其实是中国赏石活动中最常见的赏玩套路,意在将石头用手搓摸出一种物质现象叫"包浆"。旧时的奇石玩家大都喜欢用手拿食肉类,故意让手上存留的油脂往石头上搓磨,以显其华贵,光洁老陈,增色保养之功能。


在很多旅游景点和城市建设中,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雕刻塑像,人们随手可摸的那一部分明显跟别的地方不一样。由于过往行人和小孩抚摸的多了,便呈现出光滑乌亮的特殊魅力。荆州城东门外的一对花岗岩狮子,只有那双爪子被游人摸得乌黑光亮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"包浆",也是石玩家们追求的艺术境界。


老一辈玩家中,不少爱石如痴的人,茶余饭后,不散步,不聊天,很有规律的抱着石头搓。今天搓这块,明天搓那方。就这么轮回搓上几十年,他的石头个个都有包浆,不仅记载了他赏石轨迹的丰厚阅历,而且把石头玩得温润光洁,又老陈可人。


这种文化现象直接影响到玉石界。明清以后,很多子玉雕件都强调保留"糖皮"。这种"糖皮"实际上就是保留了玉石的原始野趣。这种现象是否科学合理?我们暂且不管,但这种文化现象却是无法改变。它所表现的是对石头的一种关爱亲情。如果你的石头长期不管不问,不理不采,它就会灰尘满面,龌龊厌人,又何来爱石之心,赏石之志?


另一方面,我们通过搓赏,在反复的观赏把玩中常会发现新的内容,新的故事。来层林先生曾告诉我:那枚"科学巨匠"在发现之前的五年里,一直都是作为山水欣赏的。在一次偶然的赏玩中,竟奇迹般的发现!它原来是一枚十分逼真的马克思图像!如果仍然作为山水固定自己的思维,不经常关顾,这枚绝品石永远不会被人发现。关于这点鄙人深有体会。有些石头质色形纹都很好,可就是说不上明堂。你不防就放在经常可以看到的眼面前。那枚呼声很高的"南丁格尔在前线",就是石友到家中赏石才发现的。这类例子很多,不可一一枚举。


手 玩


在我们的奇石收藏中,有相当一部分石头说不出道道,也无法归类注册,可又特别讨人喜欢。这些看似有点不伦不类的石头,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手玩的习惯。养成这种良好习惯,是玩家在赏石活动中的一大进步。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些朋友发上来的手玩石,那可真是油光老陈,气脉纯净,凝聚了玩家的心血和恒心。一枚并不起眼的石头在他们手上竟玩出了灵性和血气!!


在城市生活的中老年人中间,有一种搓玩健身球的习惯。特别是河北保定人,不仅把健身球玩出了花样,而且在健身球的制作上更是别具一格。健身球在搓摸中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。近代又有石球,玉球,珐琅,景泰蓝等健身球应运而生。可见,今天的人们对自我健康意思的苛求已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。


那么,我们作为当代的奇石玩家,就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。应该说,搓摸石头比搓摸健身球更有益于健康。有些石头闪烁着珠光宝器,已经属于宝石范畴。加上不规则,有角有棱的特殊形态,握在手中搓玩时,它会不断刺激手掌的很多穴位,激活体内的某些功能,从而达到延缓衰老,祛病劫邪之奇效。更由于搓光的石头还能给你带来无尽的喜悦和精神的愉快,人生最难得的就是精神享受。清代的慈禧把玉石推到了极至,据说在她下葬时,口腔,股口,阴户都塞上玉石,神秘到可以防腐的特殊功能。近代医学解释玉石,石膏做成的枕头可防治高血压,冠心病。中华文化对宝玉石的理解是很神秘的。我们可以从很多书籍中得到证实。


现代科学表明:肝癌和其它癌症的发病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的精神长期压抑、郁闷有直接的关系。却有极少数被确诊为癌症的患者,尚能从阳转阴,由恶变良,最后丐化好转,奇迹般的好了起来!这从旁道论证一个道理:精神的愉快比什么都重要。那么,我们从石头的赏玩中得到的精神愉悦,该有多么宝贵?!


所谓陶情养性,养石清心,高雅情操,赏心悦目,都是在赏玩中得到的。没有一定量的赏玩,也就无从得到精神的愉悦。


整 理


为什么笔者要专门立这个小标题?这可能是很多人不敢涉及的话题?因为禁忌打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石界。不少人甚至把一些很正常的表面处理和去污也视为人工之嫌,以至于奇石收藏家们不敢正视自己每天的赏石活动,违心而又扭曲的跟着人云亦云,这是件很悲哀的事。
其实,我们在展厅,在石馆,在一切陈列石头的地方,至今没有发现一块石头是拖泥带垢上阵的。恰恰相反,每一枚石头在示人时都是光洁可人,温润无瑕?为什么切片的银狐踏雪,抛得晶亮的雏鸡出壳能够受到整个石界的顶礼莫拜,而一般藏家的石头却总是受到不同程度的非议,好像是石界自己跟自己过不去,我真是不明白??如果不是昧着良心说话,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:所有藏家每一块有价值的石头都经过了精心打扮和认真收拾,都希望自己的石头光彩夺目,灼灼逼人,都希望榜上夺魁,价格倍增。否则,他就不是石道中人,最起码也是个不正常的人。


我们的赏石文化是让人爽心而不是让人伤心,是让人悦目而不是让人刺目,这是美学的基本特征。从大自然中采集的每一块石头不敢说都有瑕疵,至少它是带着泥沙和污垢进入我们视线的。当石头作为奇石的资格被我们录取后,最先的一步就是清洗,然后才进行认真的审视。在这个审视过程中,每个人都表现得最为无情,都会通过很多方法去挑剔它的毛病。有了毛病就想给它整理,使其更加完美。试想;如果一个石头整体都很完美,仅仅一点地方突出石面,既扎手又刺眼,人们肯定会想方设法去掉它。如果一块石头全貌很完好,可就是在画面中有个瑕洞,你也会不遗余力的将瑕洞中的泥沙挑剥干净,使其更加合理。一块上好的玛瑙,我们明明看到了它内部漂亮的颜色和细腻的纹理,搁之一文不值,既没有观赏价值又不具备收藏价值,那么,你选择什么?是傻瓜也不会把它抛弃。因为,只要去掉这层神秘面纱,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块赏心悦目又价值倍增的宝贝!!就像那枚雏鸡,如果把原石摆在我们面前,它其实并不起眼,也不具备太多的观赏和收藏价值。可张靖先生独具慧眼,看到了它内在闪光的亮点,大胆实施了切割打磨的方案,这才使得这一稀世珍宝与世人见面。如果我们固守着禁忌打磨的清规戒律,很多宝贵的东西就会游离我们而远去,我们也无从发现更多的奇珍异宝。我们不应该为自己设下障碍,弄些包袱,更不应该说假话去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。如果我们连这些基本的道理都不敢正视,很怀疑是否称得上赏石的行家?
当然,这与那些刻意做假的商业意识有着质的差别,二者绝不能混为一潭。


适当的去污和处理是很自然的现象,人们普遍喜欢的是来自大自然中的原始美,而不是人工雕琢的虚假而又匠气十足的伪造"美"。我们在欣赏一方奇石时,首先接受的是天然造物中纯洁的颜色和奇妙的纹理,这种美感的认可离不开它固有的天然属性。天然属性的鉴别来自于自我能力的提高,来自于真假物类的反复比较和深入广泛的实践活动。过去说'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",上世纪八十年初又加上"唯一"二字,进一步强调和加深了"实践"的重要性。社会科学是如此,自然科学更应该如此。


保 养


奇石的保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。你有你的招术,我有我的绝活。各地石种的不同,其赏玩习惯也不同。笔者也只能根据自己的做法和圈内同仁的经验说之一、二,仅供大家参考。


当我们从野外把石头拣回来清洗、整理满意后,就应该考虑它的保管和养护问题。除了一些小石可长期用水浸泡之外,大部分供石则要进行养护处理。这些供石如不经过适当的养护处理,就会给人一种枯燥、干涸的感觉,好像是一点也没有经过人手把玩的资历,玩家们习惯的称其为"生石"。只有经过适当养护后,才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!大家习惯称其为"熟石"。过去曾有人用清漆喷涂,食用油涂抹,汽车蜡擦抹,照明蜡打擦,鸡蛋青涂抹等等,简直是五花八门,各显神通。


近年来,有石友用一种名为"尿素维E乳膏"的护肤霜擦拭,效果很好。既不损害石头,又觉得光滑润泽。既不担心去除困难,也不担心匠气人嫌。温润自然,便捷省事,价廉物美,不防一试。


另有些质地很坚的玛瑙石,由于在地壳运动中不断的撞击演变,给人一种内在斑斑裂痕的感觉。置于水中这种现象全无,干搁后又故伎重演。除这类小石头可长期浸入水中之外,一些大个石头就只好供石赏玩。有石友尝试着用橄榄油浸泡数小时后,用布片将表面擦净,然后再用照明蜡仔细擦拭一遍。其目的是将那些细微缝隙中存留的油脂封住,这种效果也很好。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